东林书院的爸爸网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转帖]大学语文的边缘化未必是坏事

向下

[转帖]大学语文的边缘化未必是坏事 Empty [转帖]大学语文的边缘化未必是坏事

帖子 由 凯迪王坚实名 周日 五月 28, 2017 8:56 pm


760 次点击
6 个回复
风寻370 于 2017/5/28 18:31:4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作者:黄春燕
众所周知,高校里大学语文课的地位远不能和大学英语课相提并论。各高校、各专业都开设有大学英语课,还有一个全国范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校重视,学生自然也不敢懈怠。相比而言,大学语文总是显得身份尴尬,虽然教育部表示应重视大学语文课,但实际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学校数量有限,即便有的高校开设了这门课,也并未覆盖所有专业。

实际上,大学语文的边缘化未必是坏事。学生们对于大学阶段开设大学语文课是有心理准备的,也有一定的心理期待,在课堂上,偶尔也会遇到因为本学院不开设大学语文课而感到遗憾,执着地跑来旁听的工科学生。大学语文课究竟什么样是令人满意的,学生们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大学语文课不应该什么样,他们却有着非常一致的看法,就是千万别跟中学语文一样。他们中的不少人是喜爱文学的,但是他们不喜欢语文课。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通识课,是以文学为切入点而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它不是单纯的文学欣赏课,也不是专门的写作训练课,所以,边缘化也许可以给它提供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果成立一个大学语文课程组,编写一套教学大纲,然后再组织统一命题的考试,这样的大学语文课只怕也就失去了人文通识课程本应具有的独立品性。

在我看来,作为人文通识课程之一的大学语文课也许确可以如学生们所希望的那样,改称大学文学课,重在发挥任课教师的研究专长,结合听课学生的专业特点,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打通学科领域,将人文追求融入各自的专业研究中。就个人授课经历而言,我曾多次给建筑学院的学生讲授大学语文课。针对同济大学的学科特点,曾尝试从园林文化切入,以文学作品为媒介,涉及与之相关的隐逸文化、宴饮文化、书画艺术、戏曲艺术等,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古代文人的园林生活,分析古典文学与古代建筑文化的关联,鼓励学生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从而激发其在自身学科领域审视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们遥思王禹偁的雨中竹楼,在婉转的昆曲声里体会园林楼阁的情韵,然后在古典文化与现代建筑的交错中表达各自的思索。不少学生作了精彩的课堂演讲,或比较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或从戏曲传承谈到古建筑保护,时常引发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引得插班听课的其它专业同学大呼过瘾,也会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加入一些新鲜的观点,和建筑文化进行一次最直接的学科碰撞。至于像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大学语文课,可以发挥的空间就更大了,学生们会给文学作品谱曲,会在课程结束后的某次学科活动中想起曾经谈及的昆曲保护,然后去做一次专门的走访与拍摄。正是因为大学语文课的边缘化和非同质化,才有了这样的可能性。

推而论之,如果给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讲《货殖列传》,他们定是兴味盎然的;跟外语学院的学生谈论王尔德、艾略特、里尔克,他们应是难以抗拒的;如若有机会和医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一起探讨《诗经》中的生殖崇拜、鸟兽草木,也定然是件有趣的事。概而言之,作为人文通识课程之一的大学语文课解读文学作品更多关注的是对其文化意蕴的开掘。大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文学作品中表达的生命关怀、世事洞察皆可引发他们的探究与思考,近而可能影响他们的专业研究,远而或许影响他们的人生追求,作为人文通识课的大学语文所应做的大约便是亲切、真诚的引导。

文明的传承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文化,就是言语、就是文字。边语言都不传承、发扬、重视了,那么它的文化也将缺失,文明也将消失。一个民族的文明没有了,还谈什么民族

凯迪王坚实名

帖子数 : 196
注册日期 : 17-05-27

返回页首 向下

[转帖]大学语文的边缘化未必是坏事 Empty 回复: [转帖]大学语文的边缘化未必是坏事

帖子 由 凯迪王坚实名 周日 五月 28, 2017 8:56 pm

但我很享受大学语文课。

凯迪王坚实名

帖子数 : 196
注册日期 : 17-05-27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